中文 | English | 其他语言
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   网站管理

博士后培养

负责人:修光利, 电话:02164252930, Emailxiugl@ecust.edu.cn

联系人:王芳芳, 电话:02164252399, Emailwff@ecust.edu.cn

 一、流动站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一支高水平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该流动站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控为指导,服务于工业可持续发展和超大城市生态安全,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长期在绿色工业和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洁净能源技术、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等研究方向上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流动站接收了大量来自环境、化工、能源、生工、化学、材料等专业的博士进站从事与环境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博士后在站期间承担或参与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研究方向及国内外影响

  

(一)工业水污染控制连续30年聚焦高浓度、高盐分、高毒性工业废水过程减排、高度净化与资源化技术,高效分离和微界面驱动的专利技术突破了液固传质瓶颈,实现了100余套石化装置的污水和废液减排;国内率先开设环境仿真学教学,出版国内第一本教材《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研发的中度嗜盐菌生物技术、改进A/O技术、BCB(生物-催化-生物)等几十项专利技术,成功应用于高桥石化和鲁南化肥等100余家企业的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促进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环保部水专项和国家自然基金20余项以及横向课题近百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2016年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申报成功国家发改委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二)大气污染化学与控制 1988年起研究PM2.5和臭氧污染,在上海市较早开展颗粒物中棕色碳、汞以及个体黑碳暴露的研究;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在奉贤建立了国内首个系留气球垂直观测联合基地,并采用国际上最大载荷系留气球开展了PM2.5和臭氧等垂直观测,掌握了区域输送和本地贡献的规律,为上海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政策和措施制定提供了依据。针对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碳协同控制开发了微观-介观多尺度协同技术,实现了烟气脱硫产物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在中石化实现了中试。牵头成立了长三角VOCs治理产学研用联盟,开发生物技术、低温/常温催化技术以及VOCs与恶臭协同脱除技术等。近五年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

 

  

(三)固废处置与资源循环利用 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开发了复杂体系分离过程强化技术,突破了钾镁锂等资源提取瓶颈,支持了西部经济发展,实现成套技术了国际转让。围绕煤化工、钛化工、生物质等工业固废高效转化开展研究,建设了万吨中试规模粉煤灰精细化梯度利用装置,活化温度可降低20%-45%;研发的直径4米的生物质固废气化装备实现了产业化。承担了大宗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的863重大专项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龙蟒集团襄阳生产基地

(四)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聚焦微量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协同风险及机制,在水环境风险与水质安全领域,开展了持久性污染物、环境激素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水平监测与风险防控技术研究;解决了重金属与有机物的多尺度协迫机制和同步处理技术,实现了场址修复应用;近五年向上海市政府提供决策谏言2项,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颁布环保标准6项,成为国家和上海市环境标准制定和化学品管控的重要技术支撑团队。获批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形成专利20余项。

  

  

(五)危险化学物质事故预防和应急技术 聚焦化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发化工区域性重大安全突发事故风险评价技术,化工区域性重大安全突发事故危险源综合安全规划技术,以及重大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编制重大安全突发事故的规划、整治及应急预案,为城市安全服务,为政府机构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积极做好公众服务,为天津瑞海爆炸进行知识普及和释疑,为液氨泄漏事件进行公众释疑。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申报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项目20余项。

  

   
    (六)煤炭清洁转化过与利用技术 以煤、石油焦、渣油、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污泥、垃圾等为原料,加压气流床气化制取清洁合成气过程与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气流床气化技术、新型气化工艺系统和关键设备、高效长寿命气化喷嘴、气化技术PDP 软件包等;开展气流床气化过程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射流与撞击射流的多相流流动,高温、高压下的气相反应,高粘度非牛顿流体雾化,超浓相气固两相流流动,气液固三相流动与热质传递,熔渣流动、相变与传热,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系统模拟计算等。  合成气的深度加工与利用。研究开发合成气深度加工用催化剂、反应器和加工工艺。
 
 

友情链接栏建议链接地址如下:

学校首页(https://www.ecust.edu.cn/

学校人事处博士后在线(http://personnel.ecust.edu.cn/7411/list.htm

中国博士后(http://chinapostdoctor.org.cn/WebSite/program/Default.aspx